“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这一年是宋孝宗隆兴元年,距靖康之耻、北宋之亡已过去三十余年。高宗皇帝赵构偏安一隅,定行在于杭州,改称临安,那是取“临时安家”之意。终高宗一朝,宋廷不思进取,虽外有岳飞、韩世忠等中兴名将,但内有奸相当道,搞得官场乌烟瘴气,互相嫉恨排挤,终于不得不向金国乞和,连年纳贡称臣。
高宗坐了三十六年皇帝之后,深感倦勤,于是传位给养子赵眘,是为宋孝宗。孝宗为人颇有其祖赵匡胤之风,终日积极进取,一心想要恢复大宋江山,将女真人赶回北方。他甫一继位,便下诏为岳飞昭雪平反。一年后更是励精图治,任命老帅张浚主持北伐,力图兴复汉室天下。
大军集结,迅速过江渡淮。其时正当五月鸣蜩,淮南一带本来桃红柳绿,夏风习习,但兵战将临,空气中自不免有簌簌之感。一个三十来岁的灰衫大汉,脚踩快靴,迈着大步,正沿着大道赶路。他虽走的飞快,心中却在默默盘算:“听送信的说,丛大人近来面红目赤,咽喉肿痛,不能说话,又兼口角糜烂,身生疖疮,这是内伤劳损所致。如用药得当,用心调养,当无大碍。”
这大汉姓厉名知秋,乃是武夷山桃源观观主余仙的顶门大弟子。余仙自号杏林先生,武功即强,医术又高,平日里时常救死扶伤,在江湖中颇有威望,被称为“再世仲景”。厉知秋久随恩师,早已尽得其真传,近年来余仙年岁渐大,在江湖中走动的少了,厉知秋便肩负起桃源观出诊之责。虽然往来奔波十分辛苦,但这些年走遍山川大河,多有游历,倒也能自得其乐。
这年端午,临安巨富沈一铭身染疟疾,久治不愈,闻知“再世仲景”的大名,便派人前往桃源观重金请诊。余仙虽然出家为道身在化外,却常对弟子门人言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佛家讲经布道尚要收金索银,我们行医就诊,也须按规收取诊费。钱财好比流水,取之有道,用之有法,方显英雄本色。桃源观只有香火更旺,咱们才能救世济民,为穷苦百姓瞧病时才能更有底气。”是以每每有富商巨贾求诊,余仙均是来者不拒。这沈一铭是江南一带有名的绸缎巨商,余仙接到请诊,忙令大弟子厉知秋前往临安。
沈一铭病症虽重,但厉知秋学医十余年,天赋既高,人又勤奋,任何疑难杂症在他眼里不过小病小恙。他略施妙手,便即药到病除,又在临安小住数日,沈一铭慢慢痊愈,口中不住称谢,除了诊费,另奉上重金酬谢,自不在话下。
厉知秋久去临安,别了沈一铭后,自要走朋访友一番,这天来到好友御医林仕中家中。寒暄过后,见林仕中唉声叹气,颜色不乐,厉知秋忙问缘由,原来庐州太守丛宏大突然患病不起,北伐在即,庐州乃宋金战略要冲,地位非同小可。丛宏大求医无数,病情却愈加严重,不得不将症由写在信中,派人送到临安求助御医。御医不能轻易离开京城,只得根据描述回信祛病之法,但行医讲究望闻问切,不能当面诊断,如何对症下药?因此林仕中颇为犯难。厉知秋闻知后哈哈大笑,心想解了庐州太守的病症,便算是助北伐一臂之力,那也是为国为民的大事。当下义不容辞的接了求诊,借道淮南赶往庐州。
这一日行到长江之畔,雇船过江之后,他迈着大步疾行了一阵,路径渐窄,向左一看,但见江中水流湍急,对岸地势险要,原来已到了天险采石矶附近。厉知秋心道:“当年太祖派大将曹彬攻取南唐,便是取道这长江天险,攻其措手不及。而两年之前,金主完颜亮南侵我大宋,却在这采石矶吃了大亏。可见便是天险,也懂得顺应天道,偏帮那王者之师。”
正行之间,忽见东首小路上一行十余人赶了一辆大车,疾步而过。厉知秋一瞥之下,不由得一惊。原来这十余人有男有女,却人人穿着一件绿衫,那绿衫直绿的出奇,比路旁的垂杨倒柳还要更艳一些。其中两个男子推着一辆辇车,这辇车也不甚大,但车轮过处,辙痕深重,显是内中装着无比沉重之物。饶是如此,这两个男子却奔行迅速,并不落后于其余同伴。厉知秋心想:“这些绿衣人来历不明,举止古怪,那大车中不知装的什么贵重之物,如此之沉,莫非是一车黄金?这两个推车的汉子在天险之道推着大车奔走,却如履平地,显然身负武功,绝非庸手。”若在平时,便想跟去探寻究竟,但这时有要事在身,念着丛大人的病症,不敢多搁耽误,当下放开脚步,自顾赶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