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的难题,李若水如果再推给别人解决,就太不像话了。因此,他想了想,舒展眉头,笑着向大伙承诺,”既然各位都有信心,那我就把培训技术工人的任务接下来。从明天起,咱们一边生产,一边训练。争取培训出一批工人来,就上一套设备。别让设备和场地等人,也别让人等设备和场地,齐头并进!“
这,恐怕是眼下唯一解决方案,虽然未必是最佳,却切实可行。厂长老王和政委方兵看了看,立刻就拍了板儿。
于是,接下来的几天,李若水都忙得脚不沾地。
原因很简单,诸多不利条件中,人员这块,其实是麻烦的。并且眼下只有他能担任培训的总教官,没有任何别的同事,可以替代他来完成手把手“传道授业“的任务。。
而兵工厂的员工,彼此之间素质差距又实在大的厉害,个别精锐原本就来自阎锡山的兵工厂,生产经验丰富,组织纪律性也强。但大多数员工,却是易县周围的农民,根本不识字,也不会使用各种复杂的生产工具,必须手把手教。
还有一些以前在私人作坊练出来的学徒工,根本不了解什么叫规模化生产,让他把一整套工艺从头做到尾,他会竭尽所能做出合格产品。一旦把工艺拆解开,让每人只负责一部分,则错误百出。各种公差都大的吓人,往往超过三道工序,生产出来的就是废品。
……
林林总总,诸多问题花样百出。但有一点让李若水非常满意,那就是,工人们的积极主动性,都非常高。丝毫不亚于当年他刚刚投笔从戎那会儿,在二十九路军的军训团接触到战友们。这让他略感惊喜之余,立刻把一些练兵的方法给照搬了过来,结果效果竟好得出奇,只用了短短两个星期,就十几个年青的员工脱颖而出。
李若水也不耽搁时间,立刻让这批在学习中表现出色的积极分子们,接手了刚刚赶至出来的第二套生产设备。随着设备“轰隆隆”地开始运转,高效炸药和新式炸药包缓缓被运出车间,其余的员工大受鼓舞,学习积极性愈发高涨,没几天,第二批合格员工,也顺利毕业。
消息很快不胫而走,临近几个军分区小兵工厂的技术人员,也都纷纷组团前来取经。大伙看到李若水在讲台上口若悬河,下了讲台后在生产设备旁指挥若定模样,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干脆给他起了个有趣的绰号,“教头”。
林教头当年训练大宋八十万禁军,李教头则训练了六家小兵工厂八百员工。后者手下弟兄比前者略少了点,却是一样的威风。
只是威风都属于表面上的,连续百余天下来,李教头又被累得脱了一层皮。
他每天在吃饭的时候,也嚼着馒头和人讨论生产问题。躺下睡不着的时候,脑子里在想生产问题,,午夜梦回,琢磨得还是生产问题。一有闲暇,还要考虑炸药配方的改良。若是忽然想起有什么地方自己还没搞懂,就干脆直接冲进实验室,边看书边琢磨。还有好几回,他天没亮就赶路去军区总部请教外国教授,然后赶回来监督日常生产。
就这样连轴转了三个多月,新式炸药研究的进展虽然不大,他却成为了军区里首屈一指的员工培训专家。
经过他亲手培训过的员工,回到各自的小兵工厂之后,立刻成了技术骨干。他们作为专业人员,又用在易县学习班的收获,来培训自己厂里的工人。如此一来,军区内几家小兵工场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大为提高。让负责生活与生产的政委苏醒开心得都合不拢嘴巴,逢人就说,重庆政府有眼无珠,捂着一个宝贝疙瘩不用,白白便宜了根据地。
口惠而实不至这种事,苏政委是从来都不做的。前脚在人前夸过了李锋同志,后脚就亲自来到了易县兵工厂视察工作,收集技术资料以及大伙的经验总结,临走之前,顺便有视察了“李锋”同志的办公室,将李若水刚刚从抽屉里重新拿出来,正准备再修改一次的入党申请书,直接拿了就走。。
李若水连忙追上去,很不好意的解释,说最近太忙,还没改成自己满意的终稿。苏醒却乐呵呵的把稿子怀里一揣,大声回应,纸上写得再漂亮,不如干的漂亮,你在兵工厂的所作所为,已经是最好的入党申请。说罢,跳上坐骑,如飞而去!
这算是今年最大的好消息了,望着苏醒远去的背影,李若水激动莫名。可他万万没想到,“福兮祸之所倚”,有场意想不到的灾难,正悄然地向他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