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城里人都穿中山装,颜色只有黑蓝灰色,没有西服,夹克衫算是高档货,而女孩子不敢穿裙子,这是小资产阶级思想作怪,如果女士烫发需要单位开证明说是文艺工作者理发店才敢烫发。
每个月城市里人有定量的商品粮,凭借粮食本每月到国营粮店去买粮食,粮食价格全国统一,绝对不能多买,如果在国营商店购买品种极少的粮食制成品,就需要粮票,有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全国粮票全国通用,而地方粮票只能在本地使用,也有一些特殊的工种粮票不能在市面上流通。
每个成年人大约每月有二十多斤口粮,虽说绝大部分是粗粮,也许吃不太饱,但是供应还是有保证的。
而占人口百分之七十的农民则困难得多,衣着比城里差的多,好的地方比如江南一带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也是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大穿小了传给老二,老二再传给老三,成了传家宝。
如果是老少边穷地区,听说有的极穷苦人家缺衣少被,孩子还多,全家的衣服不够分配,只能是谁有事谁出门谁就穿家里的好衣服。
农村里的人最大苦恼是如何能够吃饱饭,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粮食问题从来没有得到解决,统购统销,以粮为纲,全民学大寨,但粮食产量始终上不去,一九五六年全国人均粮食产量为三百一十公斤,一九七八年人均产量三百二十公斤,几十年原地踏步,而且***时代的粮食亩产万斤或者十万斤的神话早已经露馅。
农民到地里干活,由生产队长记录出勤挣工分,到年底按照全年的收入结算,每个工分折算成具体的钱数,有的生产大队每个工分只有一分钱,有的人劳动一整年,甚至没有收入,去掉提前分配的口粮后,还要倒欠公社的钱。
建国之后国内不论城市还是农村的人口开始爆炸,迅速增长的人口给国家的粮食、供给、就业、住房和分配制度带来极大的压力,而相应的生产物资远远跟不上,因此不得不开始实行非常严格的计划生育制度,一家只能生一个孩子,号称是小皇帝。
自从六十年代开始各个城市因为受到中学毕业学生分配工作的极大压力,还有城市增加的人口都得吃商品粮,国家那里有这么多低价粮食供应,而且每年大量的中学毕业生毕业后无处可去,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国家的城市居民供应福利和社会管理措施也跟不上。
于是号召全国中学生毕业后走出校门上山下乡,打起背包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十几年间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毕业青年来到国家的边远地区。
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分布于中国边远地区的各地知青掀起了返城风暴,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而最终拯救了全国一千多万知青命运的是当代世纪伟人,据说是他老人家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勇敢地站出来拯救了知青,也拯救了中国。
然后是全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