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八十四章 大战开始了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自正统年起卫所兵的待遇一年不如一年,洪武时期的卫所兵待遇相对较好,享有稳定的住所和高质量的衣物,且不需要缴纳税款或领取月粮。此外,朝廷还向卫所兵支付一定的津贴和分红。如果出征,还会有额外的行粮和开拔银。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卫所兵一个月的工资超过了一两白银。

    可是现在这些日常的津贴已经没有了,只有打仗时,才发放点开拔银,别说月银了,不是拖欠就是平时吃喝等作为抵扣了。特别是守卫边关的卫所兵,士兵们穷的连妻子,小孩的衣服都买不起,每天衣不遮体。章子俊刚上任延绥巡抚时的场景历历在目,出见士卒妻衣不蔽体,当时感叹曰:‘健儿家贫至是,何面目临其上。”

    对章子俊来说,军饷不是问题,因为发放出去的不是真金白银,只要工厂能大量产出所需商品,除了能换成真金白银外,还能发放更多的“代银券”,用作内部货币流通,“代银券”一般全部用作工厂人员及军队人员的内部需求,所以非常坚挺。只要不超发烂发,就不会贬值,不像大明的废纸宝钞。因为目前把“代银券”的价值锚定了许多的商品,章子俊手握最大的就是各种粮食、白糖、肉食制品,这样一来越来越多的商品就会跟着锚定,其结果“代银券”也就成了一种紧俏品。

    曹参想要组建一个新的卫所,按以往的做法就是朝廷强征周边农户变成军户即可,把目前的所有乡勇战兵全部收拢,显然这样的做法在东胜卫这里好像行不通了,光发放几万人的兵饷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不光是所需各种各样的装备,每日还要给吃的喝的,曹参没钱,朝廷也没钱。谁愿意跟着走?如果拿出文告一读,肯定把你当成“失心疯”了,哪怕是黄帛圣旨,也是一哄而散,鬼取(古代得精神病的称呼)了才变成军户。

    而章子俊的做法跟当前的军户有所不同,首先不用纳粮,朝廷规定“每军田一份,纳正粮十二石,余粮十二石。取消徭役、均徭。”因为接下去需要大量的人口来开垦荒地种粮,到时军士们拖家带口前来,章子俊还要免费提供住房,分配农地,所产出的粮食除了兵士家人自用外,可把多余粮食卖出去,当然是用“代银券”,兵士们获得“代银券”后,就可买其它得生活用品,非常好使,也就形成了一个商品流通闭环。比如一辆上好的精铁打制马车,只要九两“代银券”,一部脚踏式缝纫机只要五两“代银券”,一只保温的热水壶只要两钱“代银券”,一只铸铁的烧煤取暖炉,加上薄铁皮烟管要三分“代银券”。这些全是当前生活中重要的大件商品。

    如果没有“代银券”去购买,就要花更多的银子去换成“代银券”才能购买,计算之下极其不划算,还不如直接用“代银券”方便,这就使得“代银券”在边关极其坚挺。

    有了这一层的作用,不管是曹参还是王参、吴参前来组建卫所都不管用了,那怕是拿出圣旨也起不到作用,作为朝廷派下来的兵部侍郎曹参在职位上来说,是目前整个延绥地区最高官员,连延绥总兵及正在乌兰木伦延绥副总兵张安也得听从曹参的指令,而曹参得听从宦官季融,因为宦官季融是皇帝的耳目,朱佑樘直接跟宦官季融连着线。在同来的这些低级官员里面,还有朝堂各势力安插的耳目,当然锦衣卫、东厂这些特务机构的暗桩也少不了。他妈特,明朝的所有官职里面就是这样,相互制衡。章子俊也很清楚,在自己组建的团营当中,有无数朝廷安插的暗桩,这些年来一直平平安安,主要是自己待人宽容,对待前来打秋风的许多官员,都是以礼相待,低调做人。韬光养晦果然能迷惑人,起码还没有什么人要来刺杀自己。

    正当宦官季融看到城下乌秧秧地鞑靼兵马,吓的双腿发软时,章子俊转头对着季融说道:“内使大人不必惊慌,等鞑靼兵败之时,就让内使大人带来的三千兵马冲锋出去,收割战利便可。不过所担心的不是此地,而是北城门兵员薄弱,所以目前让内使大人下令城内的三千京兵做好准备,去往北城门防守。”

    (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