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儿派了一伍的徒卒前去查看。
士卒们用长戟的小枝将那人的尸体勾住,用力向下一拉,零零落落的树皮和枯叶与尸首一同掉落下来。
那人确实已经死透了。
中短身材,肤色蜡黄,挽着一个矮髻,上面包了巾帻。穿的是粗布衣裳,没有铠甲,身上扎着十来支箭。汩汩的鲜血将枝桠上的树皮都染成了赤红色。
那人所用的弓,制作简陋,以竹木为原料,提供不了太强的张力,像是出自乡野之间的私人作坊。箭用的是削尖的竹木,不要说铜镞了,连石镞甚至骨镞都不是。
显然,此人并非郑国国师之人。
一名徒卒从那人的尸体上搜出了一支骨哨,像是由什么禽鸟的腿骨制成的。想要试着吹响,却被伍长喊住。
那人很可能是隐藏在这片泽薮之间的盗匪,这哨子搞不好是他们用来呼朋引伴的。
大军集结在一处时当然没什么要紧,只是万一有人落了单,恐怕就要遭殃了。
齐人没工夫把给那人敛葬,草草丢弃在落叶堆里完事。
诸儿下令,全军以小戎为单位,轮流安排至少两人警戒,防止再有人接近。
齐军继续向南跋涉,到天完全暗下来时,方才停下宿营。
密林之中,皆是潮湿的落叶,生不起火来,齐人只能依靠包裹中的糗粮过活。
粟米饭蒸熟之后,自然风干,就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干粮,硬邦邦的,费嚼。
宿营的条件也相当恶劣,地面的泥土相当潮湿,要是直接就地躺下,身上的衣裳就全洇透了。
齐人将还算干燥的枯树叶收集起来,好歹铺垫成可供栖息的垫铺...可能叫“巢”更加贴切。
一日的行军下来,齐人的队列被茂密的树林反复分割,好在管仲改制之后,每个伍的伍伴之间彼此熟识,有人磕绊摔倒之时,伍伴们大多选择停下来等待,或者过来搀扶一把。若非如此,恐怕齐军现在的队列已经乱得兵不识将,将不知兵了。
途中经过若干难行之处,齐军大致被分割为五段。
诸儿所在的队首,兵力约六千人;中间是国仲所率的约五千人,原本是八千,有一个旅和半个旅被地形分割,只能各自单独行动;高傒的六千人拖在后头,入夜时分,才刚刚全部迈入林区。
诸儿麾下三个旅,是汤乡之旅、申池之旅和西门下旅。
汤乡之旅,也就是选锋旅,在临淄城中,自东面紧挨着西南角的宫城,以鲍氏的“君子汤”得名;
申乡之旅,其乡在临淄城西,靠近宫城以西的申池,因而得名“申乡”,而申乡的国人组建而成的旅,便是申乡之旅;
西门之旅,也就是临淄西门的两侧的那两个乡的国人所组建而成的旅。我国传统的地图,上南下北,于是乎西门下旅,也就是西门靠南的乡人之旅。
这三旅之中,西门及申乡之旅皆为右军辖下,汤乡之旅原为中军所属,临时调配给了右军,共编制有徒卒六千。
至于这三旅拥有的一百二十乘战车和相应的武车之士,皆由中军统领,前往修泽与郑人对峙去了。
入夜宿营之前,诸儿命令全体点名,各旅应到二千人,汤乡之旅实到二千人,申乡之旅实到一千九百一十人,西门下旅实到一千九百五十五人,共计有一百三十五人走散。
已经不错了。
要是换了他国之师来走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