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赤壁之战的结束,各方势力开始新一轮的角力。
战败的曹操带着残兵败将从华容道一路逃向了邺城。在迎接曹操进城的队伍里有着司马防和司马懿,他们二人俯首作揖呈谦卑状,却在下面窃窃私语。
司马防说到:“曹操真是命大,这场大战都没能杀死他。”。司马懿接口道:“是啊,不过这样也好。至少让这天下继续保持鼎足而立的态势。要是因为曹操死了,北方重新大乱,这可不利于我们的计划。”司马防听了司马懿的话语,想了想,不禁点点头,就没在继续出声了。
夜晚,在丞相府中,曹操大宴群臣,宴会奢华之至,仿佛自己才是赤壁之战的胜利一方,一点看不出战败的颓势。兴起的曹操更是左手端着酒杯,右手提着酒壶,在群臣之间穿梭。这让在宴会一角的司马懿折服不已,更是笃定在曹操有生之年,自己一定要韬光养晦,千万不要露出马脚。
第二天,经过一场大醉的曹操再次在丞相府中,召见重臣,商量接下来的对策。
还没等群臣开口,前几日刚带兵进城的曹彰率先说道:“父亲,依孩儿之见,我们应该即刻领军再次南下,杀孙权和刘备措手不及。我这次从边关带回三万精兵,各个都是身经百战的老手....”。
不等曹彰说完,曹操挥手打断,没有接曹彰的话茬,继续问道:“各位爱卿有何良策?”。
见到曹操如此动作,本就输的不服的武将们顿时哑口无言,因为他们心中的想法和曹彰是一样。既然公子爷都讨论没趣,身为臣下的他们自然也无法取巧。
武将对面的文官集团顿时来了劲,论察言观色,他们比武将集团强多了。既然武将们都注意到了细节,他们就更没理由错过。各个开始向曹操建言献策,各种理由层出不穷,但万变不离一个守字。
坐在上位的曹操听得有些不耐烦:“好了,你们的意思,我都明白了,放心,短时间内不会再次挥军南下。仲达,你一直留守邺城,是赤壁之战的局外人,不知你对当前的现状有什么见解?”
曹操的一句话,让身在角落的司马懿瞬间成为了厅里文官武将的焦点。尽管心里对曹操诽谤不已,司马懿还是坐直身躯,清了清嗓子,开口说到:“回丞相的话,我身在邺城,对前线战况并不了解。”
曹操不高兴地说道:“我问你的不是前线状况,而是当下的局势。你就不要拿这来搪塞我,放心大胆畅所欲言。”。
眼见躲不过去的司马懿说道:“其实,刚才文官们和公子的想法都有可取之处,不如将二者结合在一起。”。
与众不同的一句话激起了曹操的兴趣,摆手让司马懿继续说。
司马懿见状,只好硬着头皮继续说道:“赤壁之战是一场大型的战役,它的成败不仅仅局限于最后一战。而是要通篇计算得失。就拿我方来说,虽然未获得荆州全郡,但也占领了荆州的襄阳、宛城等地,在南方钉下了楔子,为以后的南下奠定了基础。此外,战争比的是经济,孙刘虽然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但也极大消耗了孙刘的财力。”。
司马懿点评之余,目光扫到了曹操,见他眉毛舒展,看来自己是击中了痒痒处。接着说道:“接下来,我认为应当攻守兼备。一来主动收缩防线,将兵力部署在南郡一带,并派人驻守合肥的张辽将军,要他提防孙权的突袭。只要合肥守住,孙权就只能回身和刘备争夺荆州。二人必将反目成仇,我们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二来借机扫平韩遂、马超、张鲁,彻底荡平北方。此时,各方势力见我方新败,必然会放松警惕,这正是出兵的好机会。特别是曹彰公子带回的三万精兵,刚好可以派上用处。”。
司马懿一番言论震惊全屋所有人,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小九九,特别是里面的几位大佬级人物。司马懿见状,心里大呼“惨了,锋芒太露了。”。
曹操想:“此次赤壁之战要是带仲达前往,肯定可以战胜孙刘联盟。此子这么年轻,以后一定会是肱骨之臣,一定要找一个能驾驭得了的孩儿接班。不然,此子以后必然会给曹家带来灾祸。”。
荀彧想:“司马家出了了不得的人物,以后会给天下大势带来什么变化,我很好奇。”。
曹彰想:“这仲达的想法很合我意思,我要是能接班老爹,一定会重用他。”。
贾诩想:“以后一定不能得罪司马家,此子极有可能田氏代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