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清民答应帮李太青把状子递上去,但没有打包票。
不过,姜清民说了,只要帮他逮着假的姜清民,这打官司的打点费用就不要李太青出了。
这一点倒让李太青很意外,不管怎么样,也要试一试。
李太青也认为,这姜清民不可都察院最下层的书办,只是个抄抄写写跑跑腿的角色,应该跟那些大官说不上话,他说不一定能递上去,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他哪里晓得,就是这些小小的书办,很多时候通天呢。
偌大的京城,存在着一个像姜清民这样的官府中介群体,以各部院寺监的书办为主,他们熟悉朝廷典章法律,也清楚各部门办事程序和漏洞,他们长年累月在一个部门从事特定的专业工作,逐渐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圈子。
只要他们想办成某件事情,就能找到熟人,或者熟人的熟人,借机寻租,以公谋私,甚至敲诈勒索坑蒙拐骗,无孔不入。
书办并不是官员,他们只是官府征调的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平民百姓,实质上就是服役,期限是五年,期满之后不得再次服役。
不过,很多时候,这些书办会改名换姓再次服役,不少人甚至终身服役,更有一些父业子承。
那些没能再次服役的书办,也不甘心,便利用他们先前的身份游走于京师各地,充当了权力寻租的中介。其实就是利用他们和现役书办是熟人的关系,干中介的活。
这些无业书办,为了生计,经常中通内外,或说事过钱,或招摇撞骗,或造假舞弊,无所不为。
这也是姜清民听到有人冒充他在这儿行骗并不十分震惊的原因。
不过,他们在外行骗自己管不着,但冒用了自己的大名,就是败坏自己的声誉,这个姜清民不能不管。因此,他让李太青继续在茶馆假装等候,万一这两人贼心不死还想再骗一笔,便将他们扭送官府治罪。
临走的时候,姜清民也说了,办这个事,必须打点,自己可以少要点,但上面的一个子儿也不能少。
这个李太青已经有数,前面那两人虽然是骗了自己,但他们说的事情倒是应该的。不过,自己手里现在只有两百两银子了,还不晓得够不够。听姜清民的口气,肯定是少了。
坐在茶馆,寻了一个靠窗户的位置,点了一杯最便宜的茶水,李太青心神不定地等候着,希望帮姜清民抓住那两个家伙,也可以顺便要回自己被骗的二十两纹银。
不过,内心更期待的,是希望姜清民能顺利把自己的状子递上都察院大老爷,这是他来京城的主要目的。
一连去了三天,那两个骗子的身影没有出现,李太青有些着急,也有些无聊。
他便一边喝茶,一边听茶馆里里那些人吹牛。
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原来这儿就是个消息场,上至皇亲国戚下至边疆大吏,再到寻常百姓家,啥事都在传播。
有些人嘴上说“这事就跟你们说说,别外传”,其实他自己就在这儿大肆贩卖小道消息。
李太青在旁边也就是听年乐子,打发一些无聊时光。
不过,有关书办和打官司的话语,他会侧耳细听,希望增加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