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珣下了粮车,分出五百石粮食,在海盐百姓与流民的帮助下,开始生火造饭。
半个时辰后,待海盐百姓与流民喝完浓粥。高珣为了感谢这些出城来帮忙的海盐百姓,拿出一千石粮食分发给他们。而高珣这个慷慨举动,也为高珣赢得了豪爽的名声。
高珣安排好流民后,高珣那根绷紧的神经也稍微的松弛了一些。如今只需带着这些流民,回到高家村,就完成了流民安置的第一步。
而高珣这一次,如此大规模的安置流民的消息,一旦被传散开,那么流浪到其他各县的流民,也一定会闻风而至。就海盐县,这距离官道有点远的县城,都有这么多的流民,那其他的在官道附近的余杭,钱塘县,那就跟多了。
弄不好流民要冲过三万之数。那买的两万石粮食根本就不够用。
可是,此时距离来年耕种,到粮食收取,还有整整一年,那么这些流民就必须要靠高家的粮食来维持。
虽然此时季节已经快到七月,在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口岸,江南的稻谷也熟了,也还紧跟着能在种一季的稻谷。但是如此短的一个月内,高家组织流民耕田,种植水稻,粟米不太现实。
如今高家得到的大部分都是些灌木丛,树林,这些要开垦出田来,没有几个月的时间,根本就不用想。能够把那些仅有的一些荒地开垦出来,就已经不错了。
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扩大盐场,盐田。把高家精盐的产量提升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高家通过盐得到更多的粮食。
这海盐县的粮商是不用想了,在李家与杨家没有倒下前,是不可能卖粮食给高家的。那么只能从余杭,钱塘,富春几县想办法。
而杨家与李家这些势力又在身边威胁着,为了高家人与这些流民的安全,也必须尽快修建一个坞堡。
并且,还要把私兵也给组织起来。所以不管是开垦地,扩建盐田,修建坞堡,还是组建私兵,都需要要许多的人,而且是越多越好。可这对高家的压力也就越大。一想到这,高珣头都大了。
此时,高泽,高粱,高安父子三人带着几十人队伍也来到了城外,
看着高泽几人押送着出城的那一车车生活用品,以及高泽花了二十多万买的药材,还请来了两个大夫。心中对高泽很是满意。这花钱买药材及请大夫之事,高珣可是忘了的。没有想到高泽会想到这茬。
于是高珣满上让这两个大夫给这些流民中,年老体弱的看病。
片刻之后,高江以及辛桐带着他二十二位山越族人也赶了过来,也顺便把高珣留着店铺中的余钱也带了出来。
高珣过去与辛桐及一票山越人寒暄几句,并安抚他们忐忑不安的心。待所有人到齐后,高珣带着海盐县所有的流民,押送着粮食赶回高家村。
回到高家村时,已经是晚上掌灯时分,高珣又特意交代高粱,在晚餐上给他们加足点分量,毕竟明天开始,就要开始干活了。
待流民吃完晚饭后,高珣趁着流民聚集在一起的时机,“大伙都在,说三件事。第一件,如今南亭乡与秦山乡的荒地皆为我高家所有。我高家想它们租给你们耕种。”
“高小郎君,这租地,是个怎的租法?”一个流民大声的向高珣问道。高珣抬眼看了一下这个年纪只有十七八岁青年,身高七尺五,身穿粗布麻衣,浓眉大眼。见这青年正昂首挺胸的看着高珣,见高珣望来,青年向高珣拱了拱手。
“每人十亩。因荒地刚开垦,产量也一定不足,所以,高家决定,头一年免租,后一年每亩两成租,从第三年起,每亩三成。”高珣顿了顿又道:“因你们如今一无所有,高家免费提供农具与种子。”
这是高珣在回来的路上,经过仔细考虑过的。在东汉,种熟了土地,如果是种粟,每亩得三石左右。而有的高产田则一般可到“亩产十石”或说“亩锺之田”。
高珣给成年人每人十亩,那就可以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